2024图书影响力论坛:不仅出好书,还要好书有影响力

作者:河北领先文化    时间:2024-03-04    阅读量:

2月29日,“2024图书影响力论坛暨2023年度图书影响力致敬”活动在北京举办。

 

本届图书影响力论坛以“打造好书影响力,共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力求通过论坛的举办及年度图书影响力致敬,引导出版机构以好书树立好品牌,以好书做好大市场,以好书实现双效统一,为行业提供价值参考。论坛由百道网主办,论坛上发布了《2023百道图书影响力数据报告》。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  聂震宁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聂震宁在致辞时认为,媒介时代的营销本质上是影响力营销。就出版业而言,所谓影响力营销,主要是出版社通过自身的市场营销运作,对品牌的打造和公信力、亲和力的加强,对读者的思想观念、阅读期待、信息获得乃至购买行为、评价结果产生更多影响,这应该引起出版同仁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图片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  郝振省

 

在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看来,有价值的好书只有被广大读者发现,被更多人阅读,产生广泛的影响力,才能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把有价值的好书做出社会影响力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性工作。

 

图片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吴宝安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吴宝安表示,与图书发行数据不同,图书影响力的评价是一项来自更多层面、更多维度、更多意见综合的分散的表现,每一个评价结果的出炉,都代表了评价者不同的标准与要求。我们需要一个更加综合的评价体系,来为图书影响力的建立与扩散提供指引与参照。

 

在“2024图书影响力论坛”环节,来自出版集团、出版社、研究机构的多位嘉宾展开了精彩的论述。

 

图片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茅院生

 
 
图片
 
新时代做好书的挑战与机遇
 
图片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茅院生认为,新时代做好书,面临行业市场化改革以来的一系列新挑战:一是有效阅读和图书消费需求不足,产业发展阶段已进入平台期;二是出版内容创新难以适配新需求;三是产品服务模式和技术滞后。

 

同时,新时代做好书,也拥有时代与科技发展赋予的一系列新机遇。主题出版工作迎来新机遇将有新作为,AI浪潮下的出版内容价值彰显,图书零售市场将回归传统和理性。为此,中国出版集团将聚焦主题主线,立足人文社科优势,持续打造中国出版特色主题出版;加强统筹规划,用好重大出版工程,引领带动精品出版;提升选题门槛,强化资源立社意识,提升好书、畅销书的比例;加快技术赋能,推动出版深度融合,探索符合实际的融合发展道路;围绕人才强企,持续打造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

 

图片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  彭卫国

 

 
 
图片
 
专业学术出版品牌塑造要坚持“八化”
 
图片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彭卫国介绍,上海专业学术出版走过了专业出版机构布局、专业学术出版中心建设两个重要阶段,当下出版品牌的塑造和强化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他认为,出版品牌塑造的过程既是一个精品力作的出版过程,又是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专业学术出版品牌的塑造必须坚持“八化”。

 

规划体系化,聚焦某一学科某一主题的系统性选题开发。项目精品化,聚焦研究前沿,聚焦顶级作品;作者名家化,名家引领、大师坐镇,是保证专业学术出版高水准的前提,要善于发现未来的名家;编辑学者化,学者型编辑是专业学术出版的重要支撑;营销精准化,要用精准营销的理念把“有限”变成“最上限”,也就是效益最大化。印制订单化,必须走按需印刷的道路,也就是一般制造业讲的订单生产;服务信息化,在传播环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知识服务;团队(中心)品牌化,关注从产品品牌到机构品牌的跃升,关注集作者品牌、编辑品牌、图书品牌于一体的出版品牌塑造。

 

图片

外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  王芳

 

 
 
图片
 
用上限思维做好书
 
图片
 
 

 

外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王芳以“用上限思维做好书,致敬我们的时代”为主题,从“GAI3”这一数字教育发展理念入手,即从联结为先(Connection)、内容为本(Content)、合作为要(Cooperation),走向集成化(Integrated)、智能化(Intelligent)、国际化(International),坚持应用为王(Application),创新治理方式(Governance),结合论坛的主题和外研社融合出版实践,阐述了外研社对数字化时代的“好书”和“好书影响力”的思考。

 

外研社每年发行1亿册图书,折算下来背后有7000万用户。现在,外研社与用户之间有了实时的、密切的、可累积的双向互动的联系。每一本图书交付给用户的那一刻,就成了服务的起点。外研社的《新概念英语》《书虫》等经典产品在数字升级过程中,图书出版分社和数字子公司资源互通,价值共创,新产品拓展了应用场景、突破了内容限制、降低了生产成本,更加懂得用户需求。

 

王芳提出,数字化时代,出版业需要为特定群体生产个性化内容,精准触达目标用户。外研社依托中国英语阅读研究院,发布了《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搭建了“外研社中小学英语分级阅读体系”,明确了不同年龄段中国孩子英语学习水平的本土化英语分级阅读要求。目前,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和约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在课堂内使用外研版教材。

 

在创新治理方式上,外研社建设了数据驾驶舱、数据看板等项目,实现一“屏”尽览无障碍、一“网”打尽无遗漏,纵向打通组织层级,横向拉通职能条线,深度连接数据孤岛,通过核心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驱动的“乘数效应”。王芳同时表示,大力数字化发展,并不意味着弱化传统出版,二者互为支撑。在全社提出了“应数尽数、纸数融合”的号召;外研社的数字学习平台全学段用户超7000万;倾力打造纸数内容联动、销售联动、服务联动。截至目前,外研社数字相关收入占比,已经达到了总收入的30%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对技术和平台的升级,更是阅读文化和出版生态的深刻变革,是形成出版行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通过这一转型,好书能够更广泛地被发现和阅读,以更丰富的形态,进行更高效的传播,从而在数字时代持续扩大影响力。

 

图片

接力出版社总编辑  白冰

 

 
 
图片
 
图书影响力来自五大创新力
 
图片
 
 

 

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以“影响力来自于创新力”为主题做演讲。他认为,做书就是要做影响力,图书影响力来自于创新力,创新力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选题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作家队伍的拓展、营销的创新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创新。

 

选题内容的创新包括学术理论的创新。凡是有价值的书都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曾经产生或者现在仍然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的创新还包括形象的创新,比如《长袜子皮皮》中的主人公皮皮、曹文轩的《丁丁当当系列》、接力出版社的“章鱼先生卖雨伞”系列。

 

产品形式的创新,是要在图书的品质、式样、特征等方面有好创意,也有机会成为市场上的亮点。接力出版社的合作伙伴——英国尤斯伯恩出版公司一直秉持“让书像玩具一样好玩,像美食一样诱人”的做书理念,打造了许多创意十足、内容有趣、形式新奇的童书佳作。2018年接力版“尤斯伯恩”系列在中国大陆上市后,累计发货码洋已达6.75亿元。

 

要想创新,作家画家队伍的拓展也很重要。接力出版社一直在跨界寻找权威的、专业的专家学者进行合作,不断拓展作家、画家队伍。

 

新媒体的营销逻辑是,在哪里交集就在哪里交流,在哪里交流就在哪里产生交易,营和销融为一体显得异常重要。比如接力出版社2022年底上市的“好忙好忙小镇”系列因小红书平台的“种草”而火爆全网。从官宣出书开始,责编就不定期地在小红书更新这套书的出版进度,读者在线催图书出版,围观编辑的出书进度,小红书账号“童书编辑海海”成了读者“云监工”的平台。在小红书预售当天,销量便突破3万册,销售码洋超过220万。截至目前,发行了54万册,累计发货码洋3667万。

 

我们的图书不仅属于中国读者,也属于全世界的读者,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跨文化传播上创新。接力出版社2020年输出品种增长13.56%,2021年增长26.9%,2022年增长5.9%,靠的不仅是优质的原创图书,还有在跨文化传播上的创新。

 

图片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  鲍坚

 

 
 
图片
 
坚持以读者为导向
 
图片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结合作家出版社2024年的几个重大出版项目,就文学出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在文学阅读中,读者的需求至少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体裁上的短阅读,二是题材上的泛文学化。从行业发展现状看,纸质出版逐步下降的趋势不可避免。出版业与作者之间曾经的单纯关系逐渐变得越来越不单纯。作品的纸质出版只是诸多关系中的一个,一个作家的一部作品可能会跟多个出版机构产生关系;出版社长期培育的作家资源,可能一夜之间就流失出去。文学出版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环境,才能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针对这些挑战,鲍坚认为,出版社必须坚持以读者为导向,更加关注读者喜欢读什么、用什么方式阅读、什么时间阅读、在哪里阅读等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东西,更加尊重读者的感受;主动作为,在产品生产环节主动策划、在销售环节不被少数渠道所左右;守住底线,中国文学的初心必须坚守,中国文学的价值观不可偏废。

 

图片

北大信息管理系系主任、北大出版研究院院长  张久珍

 

 
 
图片
 
图书影响力评价的策略和工具
 
图片
 
 

 

北大信息管理系系主任、北大出版研究院院长张久珍认为,图书影响力评价的策略,必须细分读者群体,可以按年龄、按性别、按国别、按身体条件等多种标准划分;必须细分读物主题,可以从功能阅读角度划分,也可以从情绪价值的角度划分,还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划分。

 

转自版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