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位文学大家眼中的春节

作者:    时间:2025-01-24    阅读量:

在文字中
品味春节的烟火气
 
春节——不仅演绎着五湖四海的故事,更刻画出烟火百味的人间。本期节目,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浩为您推荐《印象春节: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
 
图片
 
 
 
一本书,承载春节的厚重与深情
即将到来的乙巳蛇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我们不禁有了更多期待。在兴奋与欣喜之余,我也愿意借此机会谈一下关于《印象春节: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诸多文字的个人阅读感受。这本书汇集了26位文学大家的28篇作品,他们中有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骏马奖的获得者。这些作家以各自的经历和感悟,书写了他们眼中的春节。在序言中提到:“春节是一个极具代表性、重要性和差异性的‘文化符号’,它包含着深层的意义叠加。”这本书不仅是对春节的记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春节,生活的样板与精神寄托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一种生活的样板,给予人们生活的启示。作家东西认为:“春节或许是‘曾经的生活样板’,具有示范功能。”他进一步解释说:“和劳累节俭以素食为主的大多数日子比起来,春节的生活有点梦幻,仿佛依然是生活的演绎,但我却从它的演绎中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样貌,即看到了我们憧憬的生活的样板。”春节的热闹与祥和,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作家徐则臣则从春节的记忆中看到了“隆而重之”的仪式感,他认为:“仪式感应该是某种被内化为信仰的形式。仪式感从来就不是庸俗的形式主义,它需要在走过场之后,真正地走进去,过完眼过心。”春节的仪式感,让人们在传承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春节,多彩的民俗画卷

春节,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共同的庆祝方式,但在不同地区,却有着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在书中,我们看到,莫言《小时候的年》所注重书写的是吃,是食物所包含的寓意和生活向往。而在《在大理过中国年》中,埃德拉·斯诺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大理春节,那些“好奇的青年人”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大理的街头巷尾。北京作家宁肯写下他的“北京”;生活于杭州的陆春祥写下“杭州”;出生于湖北公安县的陈应松,写下他在青少年时期春节之前干鱼挖藕的经历,这对很多人来说完全是陌生经验,这些差异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让我们从中看到别样的烟火和别样的繁盛

 
 
 
春节,烟火气中的真情

春节,是一个充满故事的节日。在《印象春节》中,作家们用他们的笔触,记录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作家胡学文描述了他与弟弟比赛吃饺子的故事:“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氤氲的热气,‘闻到’诱人的饺子香。”这种对细节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的烟火气和亲情的温暖。乔叶在《柴禾妞的盛宴》中,用绵密、精巧而细致的笔触书写了包饺子的过程:“对,是要野长的荠菜才好吃”“肉呢,一定要买前腿肉……即便没有前腿,那也尽量别用后腿”。她对每个细节的强调,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生活的认真和期待。作家李约热则记录了一个关于春节的辛酸故事:“年关将至,街上卖柴补贴家用的人多起来,二哥上山砍柴不小心从巨石上跌下摔破了太阳穴……”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春节背后的艰辛与不易,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春节,是一个充满情感和记忆的节日。《印象春节: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这本书,通过文学大家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春节的丰富内涵和动人魅力。让我们在这个春节,翻开这本书,一起在文字中品味春节的烟火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跟着《冀图悦读》栏目一起读书吧!
 
 

来源 |《冀图悦读》栏目组